01.JPG

二度造訪衛屋茶事

其實我不是酷愛抹茶的人(不過也是挺喜歡的),這次會突然讓我想起並且想去衛屋茶事的理由,是因為我為了自己的生日狠下心來買了《枯山水》(桌遊)當生日禮物!

02.JPG

其實我很少買單款單價很高的遊戲,《枯山水》成為我價格最昂貴的遊戲第二名 (第一名是《瘋狂詭宅》) 《枯山水》一直都排在我心中一個想買的桌遊逸品的位置,一直都在觀望,便趁著這回生日收服了。

而這麼日式禪意的遊戲,自然也該在和風傳統的情境下玩才有意思吧!而且衛屋茶事的抹茶甜點讓我念念不忘,我很喜歡濃郁傳統的日式點心!

 

03.JPG

衛屋茶事

台南市北區富北街74號

衛屋空間/衛屋茶事為1920年代日治時期木造連棟宿舍,該屋坐落於昔日北門城門邊與台南驛的附近,周遭多為公家部門及軍事機關用地,亦為往日該區為數眾多官方宿舍的其中之一,並於2009-2010年間陸續整修成現今衛屋的模樣,其間保留了傳統和小屋組木造樑架及床之間與座敷、居間和櫞側。(引用臉書官方介紹)

 

若是第一次去的話,在小巷弄內實在有點難找。外面四周很多西式下午茶,感覺也是不同的選擇!

(還記得第一次跟一群女孩兒去,最後是外頭的停車場空間有大牌子指引才找到,不過昨天7/7去沒瞧見)

04.JPG

灰色帶汙的水泥感,斑駁的木框,一切的一切都流露著歷史感。

05.JPG

入內別忘了脫鞋!這邊有空間與鞋櫃讓顧客擺放鞋子。

 

24.JPG

其實這裡如同小迷宮一般,雖然空間不大,但格局卻總是有點難以捉摸。

06.JPG

 

座位基本上都是席地而坐,地板有木頭、大都鋪上了塌塌米。

21.JPG

連桌子都十分小巧,完全像是進入了日本劇的感覺。 

 

22.JPG

全都是日文書籍。 

 

20.JPG

衛屋茶事空間內的燈都十分復古,但也因此室內的光線有些偏暗。

 

入內後店內負責人會引領客人至座位,並附上menu,點餐後自行到櫃台結帳。

23.JPG

櫃台很簡潔明亮,有許多日式的茶杯。

15.JPG

12.JPG

Menu是十足的極簡風格,彷彿就在看傳統中華風格古書。 

13.JPG

其實我已經忘記我上次來的時候是點什麼了......畢竟是兩三年前的事了。只記得當時有品嘗到冰點、也有喝到傳統式的抹茶──盡量點跟上次不同的好了,個人點了抹茶清水,想說試試看清淡些的抹茶;甜點則是點了水羊羹。

(其實掙扎很久,好想吃冰......) 

14.JPG

某方面來說衛屋茶事很適合很多朋友一起來,這樣大家都可以點不同的品項來互相分食,可以一口氣嘗到很多不同的口味比較一番!

16.JPG

一保堂福昔抹茶清水 / 水羊羹

一保堂福昔抹茶牛乳 / 白川

17.JPG

抹茶清水非常清爽,清爽但不清淡,一口入飲非常順口,並有著淡淡的抹茶香氣與些微粉末的口感。個人非常喜歡!若不是超熱愛抹茶或是對於濃郁抹茶味無法接受的饕客,應該都會愛上抹茶清水。我有點後悔忘了去冰導致溶化後味道淡了,而飲品放著放著抹茶粉會沉澱濃稠,所以別放太久! 

至於朋友點的抹茶牛乳因為量太多分成兩杯,頓時覺得好像比較划算 (咦) 我有試喝了一口,個人覺得奶味蓋過了抹茶的香味,依舊有著好喝順口的感覺但我不會特別喜歡。

 

覺得日式和菓子都好可愛!(但吃起來都覺得自己好不優雅) 

18.JPG

看到水羊羹的介紹是黑糖、紅豆、牛奶三種口味,而夾層色澤同樣也是三種,個人覺得吃不太出牛奶的味道,但帶著顆粒的紅豆、黑糖的香氣、以及Q軟──剛咬下去覺得並不軟,而是一種特殊的塊狀凍感──接著香味就會在嘴裡散開,細細咀嚼,好吃。

19.JPG

白川也是分了許多層,口味比較不甜,偷吃了一口只感覺到糯米的香氣與口感。 

 

內部空間充滿了老東西的復古感? 擺設就像裝置藝術,只是簡約得多。

25.JPG

26.JPG

28.JPG

27.JPG

其實有提供白開水,但似乎都沒什麼人去動? 

30.JPG

29.JPG

 

我們的座位旁有一區請勿進入,裏頭有著傳統茶藝的用品。

07.JPG

10.JPG

 

很喜歡這窗格,如同鏡子反射的迷幻,原來是往外看出去的間隔。

08.JPG

 

原來這區會示範如何製茶!(還是該說是泡茶?不知道該怎麼精準地敘述)

09.JPG

看起來應該是老闆的人(真失禮) 示範如何泡抹茶。

11.JPG

與其說是泡,我更覺得比較像是邊刷邊攪拌。完成一杯抹茶出奇的快!

 

31.JPG

而後方是洗手間,很常看到有人進進出出。

32.JPG

重點就是有簡易的枯山水啊!

甚麼是枯山水?  枯山水是日本式園林的一種,但也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。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,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,偶爾也包含苔蘚、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。枯山水並沒有水景,其中的「水」通常由砂石表現,而「山」通常用石塊表現。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。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為「乾枯的景觀」或「乾枯的山與水」,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、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園中。枯山水常被認為是日本僧侶用於冥想的輔助工具,所以幾乎不使用開花植物,這些靜止不變的元素被認為具有使人寧靜的效果(資料來自維基百科)

33.JPG

所以更要玩《枯山水》了!

34.JPG

其實網路上已經有不少《枯山水》的介紹跟規則(還有簡易版與全彩排版好以及卡片中文化!),所以也不須太多做介紹。話雖如此,不過還是在玩的時候不小心跑錯幾個規則(所以可能會有幾張照片看起來不太對勁?),但玩起來感受依舊不錯。

35.JPG

石頭已經不是傳說中第一版使用真正的石頭了,但質感依舊完美!一樣的細緻漂亮。其實石頭是有不同種類的!石頭底部有記號可以區分。

36.JPG

玩家會有隱藏目標卡,讓自己的庭院能建造出相對應的枯山水,獲得目標的分數。

角色卡則是有特殊能力,只是一場遊戲只能用一次。

37.JPG

遊戲大致上給人《卡卡頌》的既視感──遊戲中輪到自己的回合時有「兩動」,第一動作是抽完板塊後有四個事情擇一,而這階段基本上就是決定如何運用當下的板塊,直接拼走、暫時保留、送給別人、或者是棄掉。當抽到自己很不想要的時候會很希望可以送給別人(對方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),但若其他玩家都不要的話也是沒轍,這點在兩人遊戲特別明顯。凱特很想要找機會玩看看三或四人局!

38.JPG

不知道為什麼,第一局變成很多漩渦的狀態......我沒有那麼愛伊藤潤二的漩渦好嗎ORZ

39.JPG

不過莫名地很有禪意。

出乎意料地在枯山水這種傳統的庭院風格主題中,計分卻可以跳脫主觀的美術,而能夠是用一種規定與細則來規範分數。莫非是真的在設計枯山水中就是這些規範?!但是!在遊戲裡要能得到高分其實非常難!板塊的流暢度、石頭的擺放模式都是計分的方式,其實遊戲第一輪會覺得石頭的得分規範滿難記的......但其實遊戲最大的樂趣就是建造屬於自己枯山水的過程,當能夠蓋石頭的瞬間、以及像是鑑賞家挑選自己要的石頭時,心情就特別愉快XD

 

最後還是來給《枯山水》做簡易的開箱。(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啊!)

遊戲盒側↓

41.JPG

簡單、漂亮、水墨風。

42.JPG

其實好難想像這遊戲需要玩那麼久?是因為太禪意需要久一點時間醞釀嗎XD?但若真的要嚴謹計分的話,其實光是建造石頭並要對照的時間節奏,是真的需要縝密一些。

 

遊戲盒背↓

43.JPG

盒背依舊簡潔,覺得很可惜的是遊戲模擬圖是用電腦繪圖,若是遊戲實體就更讚了!

 

當拆掉外膜後,我很慶幸自己沒有把熱縮膜留著!因為外盒摸起來的手感真的太完美了!

44.JPG

摸起來十分溫潤,就像撫摸玉珮的觸感。

46.JPG

開箱映入眼簾的是幫助紙(材質是紙而非卡,所以不稱幫助卡) 與廠商DM(不要看,會想買!)

 

四張幫助紙↓

45.JPG

其實它們有點脆弱啊......若能做成硬卡材質就好了。一面是角色、目標庭院與板塊介紹;另一面則是遊戲流程與計分方式。

 

說明書↓

47.JPG

除了說明書外還有獨立一張說明紙,大致上是在講怎樣是正確的建造沙紋流暢度(?)

 

每個玩家自己的庭院板塊↓

48.JPG

一個玩家一種顏色。

49.JPG

設計十分細膩,如庭院板塊還特地設計讓玩家擺放板塊時不會跑出的立體隔板!

50.JPG

 

四片戳戳樂↓

51.JPG

戳戳樂的質感一級棒自是不用說,戳起來十分順暢。板塊有圖片那面的觸感跟遊戲外盒一樣,背面則是黑紙壓紋。

52.JPG

 

遊戲主圖板↓

53.JPG

主圖版為寺廟圖板。圖板上半部是放置石頭、下半部放置板塊。中央則是記錄每個玩家的德行(德行可以拿來消耗一些沒品的行為、以及建造石頭),以及對應德行數值可以建造哪個種類的石頭。最外圈是遊戲結束時跑分用的。嚴格說來圖板在遊戲中似乎不是那麼必要。

 

重頭戲就是石頭啦!

54.JPG

塑膠內襯做的十分剛好(也有點太剛好了)所以卡片裝了牌套與裝中文化後就塞不回去......

55.JPG

其實內襯也有特地設計放置板塊的區域。而遊戲結束後要把石頭放回對應位置也是十分累人的一件事......

 

角色卡↓

56.JPG

每個庭園大師都有不同能力,共有九張。其實若自己狀況需要的話是滿好用的卡片。遊戲中只會有一張,一場只能用一次。

57.jpg

卡片的壓紋也很棒!

 

燃燒起許多人購買魂的介紹文

教學影片

規則與中文化

58.JPG

《枯山水》的遊玩性並非是十分完美,在計分方面的確有些繁雜,但因為質感與美術大大的加分並有著強烈收藏性,相信對於喜歡日式風情的人都會想要收藏。而在衛屋茶事這日式和風的氛圍下,喫茶坐禪,挺有意思。

 

文章內容與照片皆為凱特親筆撰寫與拍攝,版權為凱特的貓所有,請勿全文複製轉貼、轉貼並請附上原文網址

歡迎來粉絲專頁按讚追蹤,不定期有些活動企劃→凱特的貓 Kate's cat

arrow
arrow

    凱特的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